古時,俐侎人多數(shù)生活在人煙稀少,野獸出沒頻繁的深山里,族長為了保護族人的安全,便想了一個辦法,就是在烤茶的時候不斷地用棍子敲打竹筒,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,另一方面竹筒發(fā)出清脆的敲打聲可以使野獸不敢靠近人群。這樣長期延續(xù)下來的習(xí)慣就形成了一種俐侎人家特有的邀請朋友喝茶的信號,只要聽到敲打竹筒的聲音,就知道是誰家在打茶了。這就是俐侎人竹筒雷響茶,其制作一共有8道工序:①溫水②破竹③打茶④洗具⑤雷響⑥苦渡⑦敬茶⑧收具。泡制時以當(dāng)?shù)氐囊环N香竹制成的竹筒為烤茶的器具,茶葉采自云霧繚繞的俐侎山寨的大葉種茶,內(nèi)含氨基酸、維生素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(zhì),加入雪山清泉沖泡,滋味純正、清腦提神,能讓人產(chǎn)生無限的遐思。
祖輩、父輩的俐侎人喜歡把茶葉放在土茶罐里烘烤,邊烘邊烤、邊翻邊烤、邊聞邊烤,烘烤到茶葉顏色焦黃,氣味醇香,再倒入燒開滾燙的雪山清水,聽著沸騰水注入土茶罐那有如沉沉的雷聲,香氣撲面而來,此時的茶還有些許澀味,要把茶湯倒入新鮮香竹制成的竹筒內(nèi),并用棍子敲打竹筒,此時的敲打已無驅(qū)趕野獸之意,是用竹筒的竹香來去除茶葉的澀味。
溫水、破竹、烘罐、烤茶、抖茶、洗具、雷響、苦渡、敬茶、收具,這十道工序,才算是正宗的俐侎人竹筒雷響茶制作茶藝展示。
茶房烘籠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在瀾滄江西岸的臨滄市產(chǎn)茶區(qū),以云縣茶房鄉(xiāng)最為典型。《云縣茶葉志》記載:茶房鄉(xiāng)馬街、橋街等村有數(shù)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樹群落530多畝,名叫滇緬茶。
烘籠茶傳統(tǒng)手工制茶工藝伴隨茶房人種茶、制茶、賣茶的全過程。明崇禎12年(1639年),徐霞客游滇西,記載了他在云州觀音閣“僧瀹茗為供”的喝茶情景。《云縣舊志》(1915年)記載:云州茶“以南區(qū)茶占十之五六”。南區(qū)即“茶房、大寨、大朝山”一線,俗稱“勐麻槽”。明清時設(shè)土巡司于此,史稱“大勐麻”。
屬藥膳茶飲之一,是拉祜族人民敬茶、愛茶、用茶、祭茶的典型范例。因其用料頗多,工序繁雜,在平時生活中不常飲用,故又有拉祜秘茶之譽。“丁香茶”源于拉祜族茶神“厄莎”所傳,所以在泡制“丁香茶”前要祭拜茶神。祭拜茶神必須由一名拉祜族老者帶領(lǐng)一對童男童女和泡制“丁香茶”的茶人,端一茶盤,盤內(nèi)盛放一碗大米,一包茶葉,老者手中托一只紅公雞,口中念念有詞,其大意為:“我們敬仰的‘厄莎’茶神,是您贈予了我們茶葉,是您替我們消除病魔,您賜予的‘丁香茶’平心通氣,提神健體,使我們拉祜人得以世代繁衍生息,我們永遠記住您——我們拉祜人最崇敬的茶神‘厄莎’”。
“藏在深閨人不識,微酸微苦味甘甜”,這句詩形容的就是德昂族的酸茶,其工藝祖輩相傳。德昂族的酸茶大約有2000多年歷史,酸茶隨著歷史的變遷一直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。盡管時代在變,但德昂族的酸茶還是按照傳統(tǒng)的手工藝進行制作,還是原來的味道。
酸茶是德昂族最具特色的茶飲,他們將采回家的新鮮茶葉用新鮮芭蕉葉包裹好,放入土坑內(nèi)埋7天左右,然后將茶葉取出在陽光下揉搓,曬2天,待茶葉稍干時又將其包裹放回深坑內(nèi)3天,取出曬干便可泡飲。腌茶是德昂族的特色佳肴,制作方法也極其生態(tài),即將采回的鮮嫩茶葉洗凈,用鹽巴、辣椒拌和后,放入陶缸內(nèi)壓緊蓋嚴,存放幾個月后,即成為“腌茶”。食用時用水泡發(fā)后涼拌,取出當(dāng)菜食用,也可作零食,其味酸澀回味,使人增加食欲。
魯迅先生說過:“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”各個民族的茶藝、茶道、茶禮、茶俗,多種多樣,既有獨特性,又有統(tǒng)一性。以茶為紐帶,表達人與人之間、人與自然之間各種理念、信仰、情感等思想觀念及區(qū)域特性。
來源:恒春臨滄